2017年10月13日星期五

从维基解密看新媒体

摘要:本文通过回顾“维基解密”事件,探讨政府与民众对此的态度从而深入剖析“维基解密”在传播过程中的特征,并从中引出当今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变化和差异。通过分析这些例证与得出的特征媒体再一次被证明了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关键词:维基解密 议程设置 公民新闻 媒体 互联网

 

2010年7月25日,白宫上下炸开了锅,一时间互联网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一家名为“维基解密”的网站公布了约92000份关于阿富汗战争的秘密文件。美国,这样一个互联网技术高速发达,引领世界最尖端网络技术的超级大国却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网络泄密事件剥去了华丽的外衣,并让其行径赤条条展示在众人面前,而美国政府却只能徒自愤怒而暂时不能有所作为。《华尔街日报》总编辑施泰格说:“我不知道‘维基解密’现在在做的算什么,我这样说没有任何贬义,这是个新现象。”这句话及一连串事件已经证明了维基解密成为了或者即将成为威胁国际政治乃至整个互联网的“核反应堆”。

一、“维基解密”事件

朱利安·阿桑奇被称为“黑客罗宾汉”,他1971年出生于澳大利亚昆士兰,他的双亲是在越南战争结识的,也许,这是构成阿桑奇信仰无政府主义的遗传因素。阿桑奇这位澳大利亚人基于对抗政府,揭露他们的丑态,大量“泄密”的理念在2006年建立“维基解密”网站,紧接着在2007年1月,维基解密网站在网络上首次露面,网站与“维基百科”相似,采取“人人可编撰”的模式,它的宗旨是:反对权利过度扩张的政府,支持公民活动家、急着以及其他挑战强权的人士。维基解密的核心管理人员有5人,而只2名成员公开了身份,除了阿桑奇,还有一人名叫丹尼尔·施密特,他表示“维基解密”所传递的信息要么自己选择透明,要么被透明。网站还有数百名志愿者,他们都是电脑专家,身份也不同,有法律人士也有笔迹鉴定专家和视频加密专家。在收到用户提交的匿名文档后,顾问和志愿者团队对文档进行可信度审核,之后以原始的、未经编辑的形式把材料贴出来,并附上评论。维基解密声称:在这里,可以揭发各种腐败行为,不用担心雇主和政府的报复。维基解密敢这么说,自然是采取了严密的防范措施。整个流程和文件都被加密,并使用经过修改的Tor网络匿名传输。整个系统即使核心成员也无法全程进入。此外,维基解密还在系统中不停传递许多虚假的文件,使真正的文件难以被截获,可谓步步为营。网站平均每天约有30份敏感文件被网友贴出,全球的网民都可以免费看到。几年来,“维基解密”成员被调查、跟踪、拘留,甚至威胁,网站依然正常运行着,这充分证明了其技术防护体系的强大时毋庸置疑的,而法律的差异也让他们钻了空子,互联网“无国界”在“维基解密”事件上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二、“维基解密”的政治事件娱乐化

随着2006年12月维基解密网站的成立,一份有价值的新闻被爆料!这是一份关于肯尼亚总统丹尼尔·阿拉普·莫伊贪污报告。据称莫伊任职期间,他本人及其家属、亲信共贪污公款1300亿肯尼亚先令(约合16亿美元),并曾从事多种违法行为。如:总统本人曾与意大利毒枭勾结并印制伪钞;总统的派系在比利时拥有一家银行等。这件事随后被英国《卫报》转载发出。卫报称:“这份报告被维基解密网站获得,此网站的目的在于揭露腐败。”结果,在当年的肯尼亚大选中,所揭发的贪污官员全部落选,可以说,这次解密对世界来说是具有积极影响的。2010年4月维基解密网站再次上传了一个爆炸性的视频,此段录像拍摄于2007年,画面上美军士兵滥杀无辜、惨绝人寰的行为使美国军队的形象大为受损,而这也为“维基解密”网站得了超过800万的点击量。7月,9.2万份的阿富汗战争秘密文件显示伊朗和巴基斯坦曾经接济过塔利班组织;10月,40万份伊拉克战争秘密文件被公开,文件显示 “伊战”10.9名牺牲者中63%为伊拉克平民;11月28日,25万份美国驻外使馆的秘密电文被公开,当今世界政坛上要人的名字一夜之间被镶嵌上了各种“花边”,民众对此“津津乐道”,这一切让“维基解密”赢得了大量的粉丝和巨大的声誉。不得不说,它的影响已经波及到了社会伦理,科技,新闻等领域。维基解密事件着实将政治事件娱乐化了。

李良荣教授在其著作《新闻学导论》中这样概括:“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希伯特在《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中将新闻价值要素具体概括为: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可以说,作为一个网络事件,这五要素占据的越多则越可能被传播开来。由此可见,“维基解密”之所以吸引民众,正是因为它及大地满足了大众的好奇心。

网络事件在传播中有着开始、高潮到衰变的过程,有着自身的发展过程,一般持续的时间不会太久,如果在传播过程信息刺激度越来越增到,那么事件的传播就会暂时性的达到最高峰,反之将会慢慢衰变。“维基解密”所揭露的秘密是爆炸性的,是空前的,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政府内部的腐败行径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并没有事实依据来支持,所以民众对此讳莫如深,而“维基解密”让这些看似疑惑不解的问题有了事实根据,“维基解密”满足了民众渴求事实的意愿。

“维基解密”所揭露的大部分是关于政治人物的怪癖和丑态的秘密文件,电报内容经过加密,然后将大容量的文件发送到众多国家的新闻媒体,各家媒体再根据当地民众的需求公布秘密。虽然内容不尽相同,但是几乎每天都有某国首脑或是政府要员因为文件内容而捶胸顿足。当然,这其中最难堪的恐怕要数美国政府了。当多达9.2万份的驻阿美军秘密文件被公布的时候,这对于美国来说是始料未及的。美国前副总统候选人佩林说,应该像追捕本·拉登那样追捕阿桑奇。美国同时禁止联邦政府雇员与特约员阅读维基解密披露的文件。而美国的盟友英国则向本国媒体发出封口令。澳政府一直以来和美政府保持友好关系,处于根本利益和国际形势,澳政府必须同美政府的观念一致。当有十二个国家出来声援阿桑奇时,吉拉德政府坚持认为维基解密是违法的,很明显,澳政府和美政府是保持一致的。俄政府声称如果“维基解密”网站披露俄罗斯机密,那么此网站将永远消失。在我国,想必大陆民众很少有人看到维基解密的秘密文件,因为此网站在中国内地是长期屏蔽的,而中政府也力挺美国对维基解密事件速战速决。2010年11月18日,瑞典以涉嫌强奸和性虐待的罪名逮捕了阿桑奇。

在这场运动中,政府之间的外交事务丧失了保密性,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一个政府没有“隐私”,那么这个政府就无法在错综复杂的外交关系中维持自身平衡,对于任何一个政府来说,建立信任度是极其重要的。

三、“维基解密”事件在传播效果上具有议程设置的特征

世界各地媒体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搜寻文件中有利于自身的部分。维基解密迎合了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反战情绪,获得了广泛关注和支持。民众很关心是否维基解密对美的曝光会让美国与俄罗斯、意大利、法国等国家的关系恶化?而政府在这场运动中到底受到多大的损失?其实,维基解密行动是将互联网的中心议题转移到政府。维基解密网站成立之初所公布的秘密文件,并没有引起以迎合大众为己任的许多媒体的关注和兴趣,以致需通过媒体了解世界的民众也对它毫无热情。阿桑奇也说:“让西方媒体注意这些东西很难,我们将这份(肯尼亚屠杀)报告在网站首页上放了一周,但是大多数记者对此并不关心。

但到了2010年,维基解密在网站公布了14亿字节加密(应对政府威胁)但能下载的文件包,一时之间,追随者突破十万大关,就连乐于围观的政界人物也不在少数,哈萨克斯坦议员索罗伏耶娃认为“这些材料太有趣了”。而各大媒体看到了其中的“甜头”,都纷纷把它作为头版头条:,《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先后刊登了阿富汗战争的文件;有媒体称这是迄今最大的机密文件解密事件,给世界一个“史无前例的洞察美国政府外交活动”的机会;有媒体称这是迄今最大的机密文件解密事件,给世界一个“史无前例的洞察美国政府外交活动”的机会;《文汇报》称维基解密犯有双重越界;《凤凰网》评论员指出阿桑奇掀起了一场网络信息自由的战争,而在这个战争中,体现了一种批判政府滥用权力的反对精神维基解密网站马上红火起来。这种变化充分证明了网络事件在传播效果上的议程设置的特征。

1972年,麦库姆斯和肖发表了关于议程设置功能就是指媒介的这样一种能力: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以此推断出,“议程设置可能的功能——某一问题若被大众媒介所关注,那么该问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便得以提升。”⑥网络的议程设置的最大特点就是其公布的信息内容可以传播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而每一个普通的网民既是议程的被设置者,也是议程的设置者。网民掌握了互联网的互动性这一特点,可以在网站上发表意见、抒发情绪、搜寻各种信息、接收大量意见等,任何一个网民在网站上都有他的容身之地。而对于网站平台上那些被认知的信息,要想一直传播下去,发挥其舆论功效,就必须吸引网民的眼球,必须让网民买账,在麦库姆斯和肖的《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中提到:“有些公民在做出决定前喜欢搜集大量背景信息,有些人只需要一个简单的线索,而导向需求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也就是说,它描述的是人体在需要引导与寻求背景信息方面的差异。”⑦

当民众发现维基解密网站所传播的信息内容与自己的联系和切身利益越来越紧密,尤其是那些反战情绪高涨的民众,看到诸如阿富汗战争的秘密文件且抱有对文件内容是否真实可信的不确定等因素时,大大地吊足了民众的胃口,成为了被关注的议程和被人们谈论的对象。受众者获得对一个事件较一致的的评价,从而保持和舆论一致的观点,经过内性的意见导致现实的行为。维基解密所引发的热议就是在一定时间内形成议题,最终舆论导向是维基解密的最终结果必将是利大于弊,而最终的威胁对象并不是西方国家,而是在非西方世界里,可能通过“解密”真假难辨的文件颠覆一个国家。如此,网络事件显示出与传统媒体下完全不同的媒介现象。通过网络成为议题的信息传播之广,影响之深远是传统媒介不能企及的。

如果说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是媒体史上一个转折点,那么互联网就是媒体史上伟大的根本性的变革:由负荷内容的载体形式到多媒体载体;由非嵌入式编码到嵌入式编码;由单一的交流方式到多对多的交流形式。正因如此,媒体与权力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阿桑奇说:“维基解密创造了一种新的新闻方式:科学新闻。我们和其他媒体合作来把新闻带给大众,但同时也证明报道的真实性。科学新闻让读者可以在读到一则新闻后,通过一次点击,就可以在线观看报道所依据的来源文档的原件。这样你就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断:这则新闻真实吗?记者的报道准不准确?”但是,不可否认,互联网确实是一把双刃剑,它让平民拥有了媒体,拥有了更多的权力,也造成了平民对权力的滥用。难道阿桑奇真的可以毫无顾忌的揭露一切吗?答案是否定的。一个人都有所谓背后的故事,其隐私都受到法律的保护,更不用说一个国家了,如果世界上真的有无隐私的完全透明化政府,那它将停止了思考;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了遮蔽,没有了独特性,那么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媒体影响着世界,我们应更为客观和深入地认识媒体。

参考文献:

[1]李良荣.新闻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70页

[2]希伯特.现代大众传播媒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3]朱菁, 江黎黎.从“民生新闻” 到“公共新闻”【J】. 新闻实践

[4]庞立臣.媒体在公共领域建设中的作用【J】.青年记者,2009,(6), 2005,(2):52-53.

[5]甄雪原. 60 年民主进程:国人 “臣民意识” 向 “公民意识”转化[EB/OL].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9/06-24/1746242.shtml.

[6 [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华夏出版社, 2006: 246-247.

[7] [美]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1-62.

[8]王天意.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M】.人民出版社, 2008: 111、 123.

[box style=”alert”]作者:黄楠竹[/box]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广而告之】进入binance 币安交易所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