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6日星期四

历时讲授法在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对历时讲授法进行了界定,并以实例论述了历时讲授法在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关键词:历时;讲授;现代汉语;教学

自《新著国语文法》问世以来的百年间,现代汉语语法学经历了模仿草创、革新繁荣、深入探索等阶段,不断完善成熟。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也伴随其产生、发展。顾名思义,现代汉语语法教学,就是讲授现代汉语语法学,具体说来就是将当前所形成的对现代汉语语法体系进行描写、分析所形成的结论,作为教学内容加以讲解,目的是使学习者简单了解现代汉语语法的基本面貌,为从事语言和文学的研究、应用工作提供帮助。只要是教学就必然涉及到教学的方法,语法教学亦是如此。本文所要探讨的是笔者在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实践中摸索出来历时讲授法。

一、什么是历时讲授法

语法教学是一项繁重的任务。一方面源于语法本身抽象性强,不容易学习;另一方面是语法之外的因素,目前整个社会对语法学习并未给予过多的重视,当今十几亿国人又有多少懂得些许语法规律的呢?如果是高于20%的话,就应该是非常令人欣慰了。(恐怕有的还是从英语学习中获得的)当然,目前看来这并未妨碍人们对汉语的使用,然而从长远观点看,势必影响汉语的纯洁健康发展。这是汉语语法教学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于是如何使语法教学对有限的语法学习者发挥更大的作用,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历时讲授法是一个值得引入语法教学中的教学方法。

所谓语法教学中的历时讲授法,就是在语法教学中以相关的汉语史研究成果作为辅助,讲授某一语法现象的方法。由于我们是从现代汉语教学中摸索出来并加以应用的,因此本文以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为例探讨历时讲授法在教学中的应用。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中的历时讲授法,是在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中,引进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等相关研究成果,对现代汉语语法语法现象作辅助性的描写、分析和解释。

二、历时讲授法在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汉语是高校中文系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其中语法部分几乎占有一半的比例,一般需要近一个学期的讲授。当前,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较为充分,学界达成共识的结论也较多,虽说各版本教材都有各自体系,但仍是同多异少,这为我们的讲授提供了方便。然而,我们必须承认,汉语语法学是一个纯粹的舶来品,从建立以来我们就力图摆脱模仿,可传统语法学到结构主义、功能主义、转换生成语言学理论等,哪一个又不是外来货呢?我们的语法体系不就是在新旧理论的不断引进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建立起来的吗?于是,在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一些不好解释的问题,如讲到名词的语法特征时,我们会说汉语的名词有时也可以充当谓语,于是下面的例子就给学习者带来了麻烦:

①今天中秋节    ②鲁迅绍兴人   ③那小子简直一个傻冒儿

有人说这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有人甚至认为这是省略,其间省略了“是”,其间的名词根本就不是谓语(或谓语中心)……这种情况下,我们只需介绍一下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就可以了。上古汉语的判断句是不使用系词的,如

④虢,虞之表也。(左传·僖公五年)

⑤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⑥彼吾君者,天子也。(战国策·赵策三)

“是”作为系词在口语中大量使用时汉以后的事儿。可见,①—③例就是对古汉语判断句式的继承罢了。这些恐怕是主谓宾和层次分析等无法解释的。如果我们对名词充当谓语仅局限于描写阶段,却不加以解释的话,势必给学习者带来疑惑,影响其对问题的理解。

再如汉语的“被”字句,表示主语被处置,被处置的结果多数带有遭受、不如意的语用色彩,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我们简述一下“被”字句的产生过程,疑问就迎刃而解了。“被”字句中的“被”是表遭受义的动词“被”语法化而来的:

①国一日被攻。(战国策)②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③被水旱之害。(史记)

由于汉语动词可以充当宾语,因此①②中的“被”也不可视为表被动的“被”。一旦“被”与后面的动词性成分之间插入一个施事,“被”字句就产生了,如

④亮子被苏峻害。(世说新语)

⑤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世说新语)

同时,现代汉语中的“被害”“被杀”“被打”等“被+动”结构,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省略了施事,看成是表遭受义的“被”的用法的继承,恐怕会更合适些。

有些时候,一些语言现象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解释,而采用历时讲授为补充效果更好,如

①打在脸上              ②踩在泥里              ③弹在墙上

其中的“在+名”结构不能武断地认为是前面动词性成分的补语,因为这些个用例都可以转换为

打在了脸上              踩在了泥里              弹在了墙上

这里的“在”可以初步认定为是动词,“在”后的表处所的名词性成分应是“动+在”的宾语。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介绍一下近代汉语中的“在”的类似用例,如

④这婆婆掉了水桶在这井里。(元曲选·五侯宴三折)

⑤丢我在花雨楼中。(西游补·54)

现代汉语中已不见“在”的此类用法。这里的“在”是动词,“桶”“我”属兼语。此类句式为非施事主语句(主要是“把”字句)所取代,在发展承袭过程中有些“在”便保留了原有的动词性质,用于谓词后承担补语的功能,即上文的“弹在墙上”等。甚至有些时候这样的用例:

⑥若是看得在打将下去,料不是个小小疙瘩。(平妖传·27)

从而,下面的例中的“在+名”结构须作两种分析

⑦挂在墙上          ⑧坐在椅子上  ⑨躺在床上

“挂在墙上”“坐在椅子上”“躺在床上”,一来可能是隐含的论元所表示的人或物在“在+名”所表示的处所之外的某个地方,“挂”“坐”“躺”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尚未开始,一旦结束,就有了完成体形式,这便与①②③类格式相同,即“VP在+NP”;二来则“挂”“坐”“躺”表示的动作行为已经结束,只剩下动作行为结束后所持续的状态,也就是“在墙上挂着”“在椅子上坐着”“在床上躺着”,这便与“发生在一九四九年”“ 出生在鞍山”“ 漂浮在水面上”等格式相同,“在”为介词,“动+在+名”应为“动 +(在+名)”。仔细看来,“挂”“坐”“躺”等动词,既具有持续性又具有距离义,对于这类动词性结构后的“在”,我们需作两种分析,需区别对待。关于这一点,我们也不难理解,介词“在”是由动词“在”语法化而来的,现代汉语中动词“在”和介词“在”无论在语音上还是在书写上都是同形的,因此,一旦出现在同一结构中便在形式上有了混淆。朱德熙先生(1980)[1]说:“‘住在家里’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分析法:‘住/在家里’,‘住在/家里’,我们采取后一种说法,即把‘在’看成是前边动词的补语。”先生的说法恰恰指出谓词后“在”的性质是较为复杂的。(冯雪冬 2009)[2]这样从史的角度,讲解现代汉语处所补语问题就容易理解了。

事实上,朱德熙先生在《语法讲义》中就使用了历时讲授法。如先生在讲解谓词的体词化这一问题时,谈到了谓词加“的”有时侯有歧义,这与“的”有关。在古汉语例跟助词“的”相当的语法成分有两个,一个是“者”,一个事“所”。“者”字结构大都指施事,“所”字结构大都指受事,“者”和“所”的功能合起来正好相当于“的”的功能。因此“动+的”才有了歧义。先生在《语法讲义》的名动词部分,讲解“没有+名动词”格式的歧义时也是以古汉语的相关内容为辅助的。先生说,“有人”的否定式是“没有人”,可是“没有来”的肯定形式可不是“有来”而是“来了”。“没有人”的“没有”文言说“无”;“没有来”的“没有”文言说“未”,意思也不一样。但是当名动词做“有”的宾语时,下面的A’和B’就变成了同形的格式。

A            A’                  B                   B’

有影响     没有影响              影响了(工作)     没有影响

有发现     没有发现              发现了(问题)     没有发现

有分析     没有分析              分析了(形势)     没有分析

因此,“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句话是有歧义的。里头的“没有调查”可以理解为“无调查”,也可以理解为“未调查”。(朱德熙 1982)[3]我们认为历时讲授法汉语教学中有必要作进一步探索。

三、结语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绪论》中说:“在语言学各个部门中,汉语史首先要和现代汉语取得密切联系。因为汉语史主要是建立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的基础上的” 的确如此,我们研究古代汉语、近代汉语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研究现代汉语。现代汉语是十几亿中国人民的交流工具,我们有义务促进现代汉语纯洁健康地发展。当今,汉语史现有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在现代汉语讲授中的自由应用提供了可能性,也是我们应该做到的,否则也违背了我们的初衷。同时,我们更应注意到汉语本身的特点,探索符合汉语实际的学术研究之路,这也是我们在汉语教学中采用历时讲授法的必要性。

当然,我们提倡历时讲授不是面面俱到。不是讲解每个语言现象都要如此,有些问题很容易就解决了,我们没有必要舍近求远;采用历时讲授也不是对相关的语言现象作系统全面地追本溯源,讲过了头也势必会舍本逐末,把某一时代的语言现象讲成了汉语史,我们必须把握一个度。历时讲授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方法。我们也应量力而行,本身个人对汉语史的相关研究成果还不甚了解,或某些成果还不能得到认同,就盲目应用了,反而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 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第127页

[2]详见冯雪冬.现代汉语时间处所补语刍议[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9.11

[3]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第78页,61页

[4]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绪论部分第一节

[5]本文古汉语用例出自王力主编.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4;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Application of Synchronic Lecture Method in Modern Chinese Grammar-Teaching

FENG Xuedong

(Chinese Language Department ,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Anshan Liaoning 114007,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de the definition about Synchronic Lecture Method and discussed the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of Synchronic Lecture Method usage in modern Chinese grammar-teaching with serial examples.

Key words: Synchronic; Lecture Method; Modern Chinese; Teaching

 

作者简介:冯雪冬(1978—)男,辽宁省彰武县人,现为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近代汉语。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广而告之】进入binance 币安交易所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