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2日星期五

西方“报纸消亡论”思潮及其辨析

作者:何斌1     杨华2

[摘要] 基于对报纸未来的忧患意识,西方“报纸消亡论”思潮出现并弥漫开来。本文梳理了“报纸消亡论”的提出及其背景,呈现围绕其展开的种种争论并进而对其进行深入辨析,发现该思潮的出现及其引发的争议皆以网络对报纸的影响作为探讨的关键,且存在过分倚重网络的技术面相的嫌疑。文章认为,应从技术主义和人本主义相结合的层面,综合性地考虑报纸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 报纸消亡论;思潮;辨析

近年来,西方新闻界关于报纸是否会消亡的争论一直不断并且变得日益突出。一方面,关于报纸发行量下降、读者流失、广告收入锐减等信息频频出现;另一方面,关于网络等新媒体成长与得势的信息也时时呈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报纸的命运也就越来越是个问题了:具有400多年生命力的报纸是否将会消失?基于对纸质媒体未来的忧患意识,西方新闻界不少人对报纸的未来持悲观态度,“报纸消亡论”出现并弥漫开来。

2010年9月8日,美国最著名主流大报《纽约时报》的发行人苏兹伯格表示,纸质版的《纽约时报》已进入停止印刷的倒计时,它最终将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停止印刷并改出网络版。作为在全球都有巨大影响力的报纸,《纽约时报》的停印无疑具有标志性意义,它显示了整个纸质媒体在当今传播环境中所处的困境,并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纸媒将死”的预言。

一、“报纸消亡论”的提出及背景

(一)“报纸消亡论”的提出

曾有不少学者先后预言过报纸的消亡。早在1994年,美国未来学家迈克尔·克莱顿(Michael Crichton)就将报纸称为“媒介恐龙”,认为它行将成为一种历史的陈迹;《华盛顿邮报》的媒介批评家霍华德·库兹(Howard Kurtz)则称报纸产业正弥漫着“死亡的气息”

“报纸消亡论”假说的提出无疑是“报纸消亡论”观点的典型。2005年,美国北卡大学教授菲利普·迈耶在其著作《正在消失的报纸: 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中指出了当代报业集团所处的不妙境地,认为20世纪20年代以来,无线电广播、电视、因特网等对报纸的经营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他运用美国“全国民意研究中心”的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制作了两个“线性拟合”图——1972-2002年读者对报纸的信心分布图和1972-2002年日报读者数量变化趋势图。通过对前者的分析,他预测道,到2015年,读者对报纸的信心趋势线将触到0点;通过对后者的分析,他预测道,到2043年第一季度末,日报的读者也将归于零:“2043年春季的某一天,美国一位读者把最后一张报纸扔进了垃圾桶——从此,报纸就消失了。”这样,菲利普·迈耶确定出了具体的“报纸消亡时间表”,并为报纸彻底下了“终极判决”。

2006年12月13日,美国《时代》周刊发表分析文章称很多人都预测报纸将在互联网的冲击下走向消亡,并引证了菲利普·迈耶的预言。而日本原《每日新闻》总编歌川令三在《报纸消失的日子》一书中则明确指出报纸消失的日子是2030年。

(二)“报纸消亡论”提出的背景

“报纸消亡论”的提出并非无稽之谈,而是有深刻的报业实践背景:

1、停刊转网   

进入21世纪以来,不少报纸经营惨淡,美国一批百年报纸甚至停止发行印刷版,转而加入网络经营的行列。拥有102年历史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拥有147年历史的《西雅图邮报》及拥有174年历史的《安阿伯新闻报》先后转报为网。2005年,拥有多家美国日报的奈特里德公司卖掉报纸,结束了114年的历史。还有不少报业集团因陷入经济困境而申请破产保护,其中包括拥有《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巴尔的摩太阳报》等知名报纸的论坛报业公司。

2、发行量下降

据全球报纸协会提供的数字,从1995年到2003年,报纸发行量在美国下降了5%,在欧洲和日本分别下降了3%和2%。20世纪60年代,五个美国人中有四个人每天阅读一份报纸,而现在只有一半的人这么做。另据统计,全美507份报纸2009年前两季的发行量减少了4.64%。这些数据明确显示,更多的选择使得报纸的社会角色逐渐式微。

3、广告收入下降

媒体多样化使单个媒体的广告额减少,报纸的主要收入来源受到冲击,报业经营出现滑坡。在美国,分类广告中的招聘广告是检验报纸经济的晴雨表,而事实是,招聘广告在大规模缩减,拿2001年来说,甘尼特公司旗下的大型报纸招聘分类广告减少20%,奈特—里德报团日报减少26%,华盛顿邮报减少31%。

4、大量裁员

根据美国报业协会的数据,2004年的报业从业人员数量比1990年减少了18%。美国报业平均每个月都会辞退1000名报社员工;目前美国报社没有一家招收新员工……2008年,甘尼特公司主席迪奇在致员工信中表示,整体经济恶化令甘尼特公司盈利及运作受损,所以被迫裁员。2009年11月,出版包括《时代周刊》、《财富》、《人物》等24份知名刊物的时代公司也解雇了540名员工。

5、年轻读者大量流失

据日本中央调查社MMR提供的数据,报纸订户24岁以下的普及率 1984年为90.4%,而到1999就已降至53.4%。2005年,鲁伯特·默多克对美国报纸编辑协会说:“报纸正在遭到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唾弃……现在十几岁、二十几岁乃至三十几岁的人‘不想让一个像上帝那样高高在上的人来告诉他们什么东西重要,他们肯定不希望新闻报道像是传道’”。他认为年轻一代是“数字原住民”,他们已不太接受报纸,而是习惯于靠电子媒介获取新闻。美国著名报纸发行人威廉•迪安•辛格尔顿(William Dean Singleton)也认为:“如果我们不去吸引较年轻的读者,在全部老读者死光后,我们将会失业”。

根据上述种种迹象可见,报纸所面临的重重困境不是个别现象,也不是局部地区的问题,而是全球报业整体衰败的征候。毫无疑问,报业遭遇寒潮并陷入了深度危机,这直接催生了人们对报纸未来的悲观情绪,“报纸消亡论”思潮出现并弥漫开来。

二、围绕“报纸消亡论”展开的争论

“报纸消亡论”假说的提出引发轩然大波,关于报纸命运的争议也渐趋激烈。报纸究竟会不会消失?对此既有赞同之声也有反对之理。

(一)赞同

微软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认为,传统媒体前景黯淡,报纸发行商未能抓住数字媒体带来的机遇。传统媒体在10年内将让位于数字媒体,所有内容将以数字化的形式被消费。“我们现在需要辩论的是传统媒体究竟是在1年、2年、5年还是10年内消失。未来将不会有报纸、杂志和电视节目,不会有线下的个人和社会通信。在未来10年中,所有都将上网。静态媒体未来很难生存。”

英国的罗伯特·皮卡德(Robert Picard)教授认为报纸像其他产品一样,也有其特定的“生命周期”。他指出,在传媒发展史中,电报、寻呼机等曾先后引领风骚,但在20世纪后期又先后退出历史舞台,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因此,报纸也不例外,它的消亡只是时间问题。

挪威媒体顾问伊瑞克·维尔博格(Erik Wilberg)认为,像任何产品一样,报纸也有其特定的“生命周期”。这个周期包括5个阶段,即发育期(Development)、成长期(Growth)、震荡期(Shakeout)、成熟期(Maturity)和衰落期(Decline)。他指出,欧洲报纸目前处于这个周期的第四阶段末期和第五阶段初期。

(二)否定

鲁伯特•默多克是对报纸消亡预言持否定态度的代表人物。“与报纸末日论者和失望论者不同,我相信报纸将在21世纪达到一个新的高度”。2006年3月在就“报纸产业的未来”发表的演讲时,他讲到: “我一直认为杰出的内容,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将是媒体王国里的国王。报纸的强项是信息、内容,以传统和信用为基础竭尽全力收集的信息才是报纸最大的财富……在未来媒介的发展中,报纸以其便于携带、阅读、新闻信息内容深刻等突出特性,相当长时间拥有自己的位置和发展空间。”2008年11月,默多克在美国广播公司的演讲中又说道:“太多的新闻工作者以沉思他们的悬而未决的死期为乐,这是荒谬的。”他嘲笑那些预测报纸死亡的新闻工作者过于着急地为自己写讣告。

2000年6月,日本新闻协会制定新的《新闻伦理性纲领》,其中写道“在信息爆炸的社会,对于什么是事实,应选择什么,准确、迅速的判断至关重,而且目前能担负起如此重任的只能是‘报纸’。报纸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也正是在这种状况下才能得到中分发挥。报纸不会消亡。”

2005年,美国报业编辑协会主席罗德里格斯对报纸灭亡的预言进行了反驳了。他说:“在美国,电报、广播、电影诞生之后,人们已经不止一次地宣称‘报纸要完蛋了’,但报纸直到今天也没完蛋。在新媒体时代,报纸在以自己的方式演进着。” 11

三、“报纸消亡论”思潮辨析

“报纸消亡论”思潮的出现,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网络的冲击最为直接和显著。事实上,围绕“报纸消亡论”而展开的争论,往往将网络对报纸的影响作为探讨的关键。所以,透视“报纸消亡论”思潮,需要厘清其中对于报纸与网络未来之关系的想象。

从目前来看,纸质报纸要么彻底放弃纸质版转向网络,要么另外创办网络版,实现纸媒与网络的融合。在这两种选择中,后者更为普遍,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报纸上网。当前,80%的纸质媒体都有自己的网络版支持。12

关于报纸与网络未来之关系,从既有资料来看,倾向于以下两种关系形态:第一、替代。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报纸、广电、电视各有其崛起和可能没落的历史,拥有多媒体功能和网络化功能的电子新闻必将全面取代纸质报纸。保罗·莱文森在《数字麦克卢汉》中说,麦克卢汉的媒介四定律——放大、过时、再现和逆转成为天鹅绝唱,报纸最后只是转化为网络报纸。13第二、融合。持该观点的人认为,新媒体的出现,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替代”,而是更为包容、更为强烈的“融合”。纸质报纸也好,电子报纸也好,不能被只择其一的想法所困扰,二者共存也是可以继续生存的。从目前的实践来看,这确实是不错的路径选择。新媒体提供了多种信息传播的新式渠道和平台,纸质媒体因新媒体的存在而扩大了传播渠道。

尼葛洛庞帝预言了“我的日报”的产生——“一个人人化设计的传播包裹,里头的配件都是事先选好的。”目前,《华尔街日报》已容许读者建立“个人化”的电子版本,让读者放进他们想要的内容,除去他们不想看的部分。据此,未来报纸和网络的结合模式也可能是这样的:每个居民点都可以用非常低廉的价格、非常快的速度、非常好的效果来实现报纸的小份数印刷,只要满足本社区居民的需求即可。甚至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形——你站在一个路边报亭前说:“我要一份《福州生活向导》报。”卖报的大妈随手一按电钮,马上就给你印出来了。14

通过上述梳理可见,在“报纸消亡论”思潮中,关于报纸与网络的关系的实践与想象,有过分倚重网络的技术面相的嫌疑,一味强调网络技术的冲击,似乎技术可以主宰新闻传播发展的方向。笔者认为,应从技术主义和人本主义相结合的层面,综合性地考虑报纸发展的方向。

四、结 语

“报纸消亡论”只是假说而非理论,但其价值在于启迪业界和学界对于报纸本质及存在条件等方面的深层思考,并进而为报纸的发展变革提供有益指导。关于未来报纸的命运,现有的思考是不充分的,无论是从实践角度还是从学理角度都需做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同时,探讨“报纸消亡论”,还需要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域的媒体文化因素,从技术主义和人本主义相结合的层面,综合性地考虑报纸发展的方向。

毋庸置疑,报纸必将在变革中求生存和发展,而这种变革,必将包括形式的变化,这种形式也可能是我们犹未可知的面貌,但是,它绝对是一种可以将新闻内容进行优质传递的形式。换言之,媒体的形态终将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是,其精神内核永远存在,那就是提供高质量的报道和服务。归根结底,我们需要认清信息传播的本质,并在坚守中找到媒体的长存之道。

(作者单位:何斌,塔里木大学;杨华,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注释:

①②⑧王君超:《报纸的未来:消亡还是再生?》,新闻记者,2009年第8期,第9、11页

③菲利普•迈耶著、张卫平译.正在消失的报纸: 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 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

④罗志文:《新媒体环境下报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新闻窗,2008年第1期,第19页。

⑤辜晓进:《21世纪美国报业现状--近观美国报业管理》,新闻实践,2003年第10期,第44页。

⑥《美国报纸发行骤减4.64% 三大报刊巨头被迫裁员》,广州日报,2008年10月31日。

⑦聂送来编译:《2040年:报纸消失的最后期限》,网络传播(原载于英国《经济学家》),2005年第8期,第88页

⑨《鲍尔默:传统媒体10年内消失 数字媒体将称霸》,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9-06/29/content_12107221.htm

⑩[日]中马清福:《报业的活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陈力丹:《用自信的微笑应对2044年报纸消亡的预言》,中华传媒网,2007年2月7日。

12陈力丹、李冠礁:《纸质媒体会消亡吗?》

http://hi.baidu.com/liveviva/blog/item/c0e79cfaa858689e59ee901f.html

13刘建明:《关于报纸消亡的对话》,新闻界,2006年第1期,第15页。

14《互联网出现,报纸真的就会消失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99119a0100bmkv.html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广而告之】进入binance 币安交易所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