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代强,李旭曜
摘要:本文就目前我国关于网络新闻评论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从网络新闻评论的概念和范畴界定、传播特点、舆论导向、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等方面作了总结,对我国网络新闻评论的下一步研究方向作了初步展望。
关键词:网络新闻评论
文献综述 社会舆论
China's
network news comment literature review
WANG Daiqiang,LI Xuyao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art and medium institute
Hubei Wuhan 430074)
Summary: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hina's network news comment from the concept ,category definition,
characteristics, public opinion direction spread, existing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etc, And it summarizes the next researching direction of
it.
Keywords: network news
commentary, literature review , Society public opinion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上升和新闻网站的扩建,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呈现突飞猛进的态势。一方面,网络新闻评论依托互联网的各种优势,较之传统媒体评论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本身的缺陷和人为经营管理上的漏洞,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不少专家学者纷纷出谋划策。下面笔者就当前我国关于网络新闻评论的研究文献,从网络新闻评论的概念和范畴界定、传播特点、功能功效、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梳理。
正文:
一,网络新闻评论的概念和范畴界定:
(一)网络新闻评论的定义
对网络新闻评论的定义,学界和业界仍然存在分歧,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可将不“成文”的言论也纳入网络新闻评论的范畴之中。有学者从维护新闻评论体裁特征出发,认为只有那些在网络媒体上发表的“成文”文章才能称之为网络新闻评论;也有人从互联网的媒介特性出发,将网络留言、论坛讨论等“不成文”的言论也称之为网络新闻评论。在众多意见中,笔者比较赞同王振业等的看法:“网络新闻评论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意见信息,是个人或组织在网络媒体上就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发表的评价性意见。因此,就像音像评论之于广播、图像评论之于电视,讨论区、电子论坛上的评价性意见正是网络媒体新闻评论的特殊表现形态,只要其‘新闻性’、‘政论性’的特征还在,‘不成文’的讨论应当和‘成文’的文章一样,纳入网络新闻评论的范畴。”[1]
(二)网络新闻评论的分类
为了便于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将网络新闻评论进行了分类:杨新敏从内容角度将其分为政府媒介评论、商业媒介评论和网络论坛跟帖评论[2];黄昕从形式角度将其分为网络新闻评论专栏(包括新闻网站的时评、个人博客等)、留言板跟帖和网络论坛(BBS) 评论[3];田秋生等从原创性的角度和创作主体角度,将其分为原创评论/转载评论和记者评论/专家学者评论/普通网民评论。[4]
以上的几种分法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分类必须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不能改变其本质。如将其分为网络新闻评论(即“以文章形态存在于专设言论专栏页上发表的评新闻评论”)和bbs新闻评论(“即bbs论坛上以讨论形式发表的评价性意见”)也是可以的。[5]
(三)网络新闻评论的本质
关于网络新闻评论的本质看法基本相似,只是表述略有差异。如杨书卷认为:“网络新闻评论是针对在网上某一具体的新闻事件的‘网上跟贴’,其形式相当于‘读者来信’,处于传播学中的反馈阶段。”[6]亦如姬米刚所说:“网络新闻评论与其他大众传媒的评论一样,只不过是借助现代网络信息载体将新闻评论转化为电子化的文本传播而已。”[7]
二,网络新闻评论的传播特点:
(一)网络新闻评论的网络特征
众所周知,网络新闻评论是依托于互联网这个媒介途径发展起来的,其必然具有网络传播活动的相关特征。不少学者在讨论网络新闻评论之前,都要先解释网络传播的特征,再顺势带出网络新闻评论。
潘英将网络新闻评论的网络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栏目设置更多样,形式更直观”;二是“容里大,包容性强,存留时间更长”;三是“传播和互动更及时”;四是“形式更加灵活”。[8] 周瑞金更是站在社会价值的高度指出了网络新闻评论的优点:“传播即时性;时空穿透性;议论交互性;价值多元性。”[9]
(二)网络新闻评论与传统媒体评论的特征对比
呼吁传统媒体评论向网络新闻评论“取经”是研究网络新闻评论的重要方面。在笔者分析的68篇文献中,有42篇着重讲述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和优势,有18篇谈到了报纸、电视等媒体新闻评论要向网络学习。
蒋建德指出:“网络新闻评论以其突出的优势对报纸时评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报纸必须把以新媒体为载体的网络新闻评论快捷、海量、平等、平民化、交互性的优势尽可能多的‘拿来’,同时进一步发挥报纸时评权威性的优势,这样才能开创出报纸时评的新天地。”[10]
王枫也建议报纸新闻评论改版:第一,“直接摘登网络言论,或者将分散甚至片面的民间舆论集中起来,加以筛选、概括、分析和修正,变成比较正确、系统的意见,在报纸评论中体现出来”;第二,“从网络新闻评论中寻找广泛的灵感。可以利用网络论坛发掘角度,启发观点”;第三,“内容的多元化”;第四,“改变传统的报纸评论版面的编辑模式”;第五,“让记者写评论”;第六,“直接进入网络新闻评论,分得一杯羹。直接开辟电子版,实现互相促进。”[11]
在看到网络新闻评论众多突出优势的同时,不少学者也注意到其存在的缺点。陈忻认为,“缺乏约束网友,缺乏自律和社会责任感,情绪化、意气化的色彩也较为严重。同时,网络新闻评论的随意性也导致了相当一部分言论不求深刻,但求宣泄。其语言虽然是犀利的、直率的,但常常带有偏激的倾向,甚至出现漫骂攻击的现象! ”[12]王敏学等也认为“网络新闻评论的理性、系统性思考不够,网络新闻评论的权威性较低。”
[13]
笔者承认网络新闻评论存在的上述缺陷,但是应该看到,网络媒体评论作为一种新兴的文本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其便显出的主要方面还是明显的优势,切不可以偏概全。
三,网络新闻评论的功能:
学者们讨论的网络新闻评论的功能主要在集中在传播功能和社会舆论功能两个方面。
(一)网络新闻评论的传播功能
“网络将反馈的声音组织在一起,不仅将意见反馈给作者和新闻机构,其观点也能被大众看到,达到以往反馈所无法实现的功能:自己也成为二次传播的‘缔造者’。而且,和在线的个人聊天那种小范围的影响不同,新闻有多热,网络新闻评论就有多热,当达到某一阶段,网络新闻评论自己也会成为热点新闻,成为再次热评的对象。”[14]
张学义指出“网络新闻评论的开放度为传统媒体竖起了标杆,这对传统媒体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也是一种促进。广开言路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畅所欲言是社会文明和谐的象征。”[15]
此外,张宁还阐释了网络新闻评论公共精神的五种具体表现:“建设现代文化模式,重塑公民的文化精神;培养公民的公共观念;为公民提供政治表达的渠道,进行沟通;提升公共舆论品格,调节社会精神生产;焕发公民的理性精神”。[16]阂大洪对张宁的观点表示赞同,认为“网络新闻评论已经开始承担公共精神培养的重任。”[17]
从这些观点来看,学者们几乎都偏向了积极的一方面,没有深入探讨网络新闻评论带来的负面效果。这种回避和逃脱只能让公众越来越对网络新闻评论顶礼膜拜而忽视了其潜在的隐患,这一点尤其值得今后的研究者们注意。
(二)网络新闻评论与社会舆论
网络新闻评论与社会舆论同样是学者们热议的话题,基本上集中在网络新闻评论影响社会舆论的过程、作用和如何正确引导网络新闻评论的舆论功效等方面。
“摆在我们面前的网络实际上可以构建为一个公共领域,受众言说价值的实现便是他们有了一定的权利去阐释他们的观点,网络新闻评论的重要作用在于可以针对一些重要事件来反映人们的心声,众多的网络受众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看法,最终产生的结果便是新闻事实走向舆论化。”[18]
高伟认为“网络新闻评论在网络舆论中影响尤为突出,网民特有的情绪化倾向,更容易受到网络新闻评论的左右。”他甚至将网络新闻评论形容为:“零独家时代的独家新闻”,“抢占舆论制高点的急先锋。”[19]
张世浩将网络新闻评论的舆论作用归纳为五点:“第一,促进公开与公正;第二,有利于社会控制;第三,扩大网站影响力;第四,与传统媒体互补;第五,加强社会监督。”[20]
认识到网络新闻评论在舆论引导中的重要性后,不少学者对加强网络新闻评论舆论引导力提出了对策。比如胡富成等指出,要“建立自己的互联网舆论引导阵地,聚集足够的人气,充分发挥主流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培养高素质的版主和吧主队伍,充分发挥版主和吧主在网络舆论引导中的‘意见领袖’作用;积极推动网民所反映出的民生问题的解决,政府与网民互动,实现政府、网络、网民的互动正常化,提高网络论坛与社区在网友中的信任度。”[21]
虽然大部分人认为目前我国网络新闻评论对社会舆论的影响作用不断加强,但是也有学者提出了相反的意见。比如张毓认为“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新闻评论作为意见领袖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弱,
而评论文章中的舆论导向,并未使人们对这个事件态度造成很大的影响。”[22]唐野苍还指出了其舆情弱化的原因:一是“平民评论者的缺失”,二是“娱乐化倾向严重”。[23]
至于网络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能力到底有没有降低,笔者更偏向于没有。从近年来的多起突发性网络事件来看,网络正越来越成为事件爆发的导火索。这个问题也有进一步探讨的价值。
另外,除了上述两方面功能外,我们还应该看到网络新闻评论的其它功能。比如对媒介环境的适应和改变,对大众认知、决策的影响,对新闻业务的拓展与创新等。这些问题还很少有人涉足,具有广阔的研究领地。
四,网络新闻评论的语言特征
韩书庚在《网络新闻评论的语言特点》中选择了五则体育新闻的网友评论进行考察,将研究其修辞、文字和标点符号的特点,其结论拓宽了网络新闻语言的研究范围和深度。他概括出了网友评论的词语选择特点,分析了主要词类和方言词、流行语的使用;同时从网友评论中的辞格、风格等角度作了探讨;最后还对文字和标点符号作了分析。最后总结出“网友评论风格以幽默、讽刺为主”。[24]
刘静等则对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作出解释:“一方面,发送信息的一方(即评论者)隐去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身份,以虚拟的网名重新构建身份;另一方面,网络交际的另一方即网评的读者,在阅读网评后,也可以将自己的看法以评论的形式发表在网上。”并将其纳为“交际参与者的不同”和“文化背景语境的不同”两点。[25]
五,网络新闻评论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一)网络新闻评论面临的问题
“表面上,海量的网络信息令人眼花缭乱,而信息的背后是雷同、肤浅和抄袭。“千网一面”的趋同倾向,暴露了网络媒体“速度与量”的浅层次竞争。”[26]
潘英也认为“网站往往缺乏完善的有组织的评论,因而削弱了它的权威性而“论坛”评论,个体性较强,这既具有优势——网络民主的一种休现,也存在缺限——容易陷人一种无序的状态。”[27] 可以说,目前我国网络新闻评论面临的问题令人堪忧。
(二)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
1,趋势
基于网络新闻评论的开放性、多元化、及时性等特征,不少学者认为,网络新闻评论的正处于壮年时期,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对传统媒体造成巨大的冲击,正渐渐地霸占整个评论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李孟鑫则不赞成网络新闻评论的开放倾向,认为“‘新闻洞理论’依然在网络新闻评论中存在,并发挥着积极作用。”[28]
2,对策
鉴于网络新闻评论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发展趋势,学者们纷纷提出对策。李冬安从频道的页面设置与栏目安排、网评队伍建设、关注引导热点、突出原创特色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如何做好网络新闻评论提出五点建议:①精心设置页面栏目,搭好一个平台;②注重发掘“舆论领袖”,建好一支队伍;③密切关注社会热点,不缺位、不失语;④有效整合网民观点,重理性、重建设;⑤大力加强本网原创,彰个性特色[29]
赵丽薇等在分析网络新闻评论专题存在的问题后,提出适合其发展的方向———品牌化,并从市场定位、差异化策略、宣传推广等角度提出具体措施。[30]另外,高进安还对做好国际网络新闻评论提出了几点建议:“网络新闻评论员应该具备深厚的理论修养、政治意识、大局观念,对所评事件有较全面的了解,做到客观、理性,以理服人。”[31]
结语:
网络新闻评论的迅猛发展必将给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带来巨大机遇和挑战,其短短十几年的研究成果还不足以全面指导我国新闻业务操作上的实践,许多尚未涉足的领域还留待学者们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 王振业 李舒.《新闻评论与电子媒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第223页
[2] 杨新敏.《当代新闻评论》[M].江苏: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1日版.第296页
[3] 黄昕.《网络新闻评论的舆论监督功能》[J].青年记者,2009. (23)
[4] 田秋生、邓庄、钟剑茜.《当代新闻评论学》[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254页—255页
[5] 王振业 李舒.《新闻评论与电子媒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第225页
[6] 杨书卷.《“自由的民意”:新闻网络新闻评论》[N].大众科技报,2004年10月21日
[7] 姬米刚、韩春秒.《增强网民美德意识
为网络新闻评论“注力”》[N].中华新闻报,2006 年9 月13 日第F01 版
[8] 潘英.《比较视角下的网络新闻评论》[J].《当代传播》,2004.(03)
[9] 周瑞金.《我与网络新闻评论结下不解之缘》[J].新闻记者,2006.(06)
[10] 蒋建德.《报纸时评如何在网络新闻评论下突围》[J].现代视听,2007.(07)
[11] 王枫.《“拿来”才能进步——浅谈报纸评论如何借鉴网络新闻评论的优势》[J].新闻爱好者,2009.(21)
[12] 陈忻.《试析网络新闻评论》[J].新闻界,2006.(02)
[13] 王敏学 宣克卉.《网络新闻评论的现状与前瞻》[J].新闻传播,2008.(02)
[14] 杨书卷.《“自由的民意”:新闻网络新闻评论》[N].大众科技报,2004年10月21日
[15] 张学义.《网络新闻评论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及机遇》[J].军事记者,2010.(08)
[16] 张宁.《网络新闻评论的公共精神》[J].《新闻前哨》,2005.(09)
[17] 阂大洪.《数字传嫌概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84页
[18] 李倩.《网络新闻评论与受众言说价值实现》[J].青年记者,2010(11)
[19] 高伟.《网络新闻评论繁荣原因初探》[J].今传媒,2009.(02)
[20] 张世浩.《网络新闻评论导向调控路在何方》[J]. 采写编,2009 .(05)
[21] 胡富成、姜运山.《提升网络新闻评论舆论引导能力的途径》[N].吉林日报,2011年1月15 日第011版
[22] 张毓.《从“韩寒事件”看网络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J].新闻世界,(12)
[23] 唐野苍.《媒体时评请向网络新闻评论“取经”》[J].视听界,2009.(03)
[24] 韩书庚.《网络新闻评论的语言特点》[J].新闻爱好者,2010.(06)
[25] 刘静 李文波.《网络新闻评论的语用学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02)
[26] 李冬安.《建设网络新闻评论频道方法初探》[J].新闻导刊,2009.(06)
[27] 潘英.《比较视角下的网络新闻评论》[J].《当代传播》,2004.(03)
[28] 李孟鑫.《网媒评论和纸媒评论的对比探讨—从新闻洞的视点分析网络新闻评论》[J].新闻传播,2009.(11)
[29] 李冬安.《建设网络新闻评论频道方法初探》[J].新闻导刊,2009.(06)
[30] 赵丽薇 袁晓雪.《网络新闻评论专题的品牌化思考》[J].新闻传播,2010.(07)
[31] 高进安.《做好网络新闻评论这道“快餐”》[J].对外传播,2010.(02)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