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9日星期五

明治维新时期舆论形成的文化因素探析——儒学、后期水户学及兰学对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舆论形成的影响

作者:王文勋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打破了闭关锁国的局面,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一跃成为亚洲第一强国。明治维新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在于国内舆论统一,达成共识,成为民心所向,在舆论的形成过程中,文化的因素不可忽视。儒学、后期水户学及兰学成为明治维新时期舆论形成的知识源泉和思想基石,由于形成了统一的舆论,使维新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最终取得了变革的成功。

关键词:明治维新  舆论形成   儒学  后期水户学  兰学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一场伟大的变革,通过这场改革,日本打破了闭关锁国的局面,摆脱了民族危机,避免了沦为殖民地的危险,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一跃成为亚洲第一强国。明治维新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在于国内舆论统一,达成共识,成为民心所向,从开始的“尊王攘夷论”到后来的“倒幕开国论”,作为变革风向标的舆论引导着维新取得成功。在舆论的形成过程中,文化的因素不可忽视。文化的传播发展是明治维新时期舆论形成的知识源泉和思想基石。

一、儒学的传播发展对舆论形成的影响

    据公元720年的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书纪》记载,公元405年,《论语》和《千字文》传入日本,这是中国儒学传入日本的最早记录。此后,中国儒学在日本逐渐传播,对其政治、法律、文学、哲学、宗教及艺术等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加速了日本的文明进程。7世纪中期,日本进入封建社会,在意识形态上需要理论支撑,因此儒家思想被采用并得到广泛发展,直到12世纪之前的这段时期,儒学被视为一种先进的政治理念被统治阶级所应用,并以法律等各种手段实施。并逐渐成为幕府统治的官方意识形态。

在江户时代,儒学发挥了稳定幕藩体制和身份等级制的保守作用,带来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更多的是发挥了有益的社会功能,儒学对日本摆脱蒙昧和迷信,提升日本的文明水准起了重要作,推动了日本人合理主义思维的发展,为日本接受近代自然科学了奠定基础。日本没有科举制度,因此就不存在学而优则仕的道路,日本儒者形成了特殊的一个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满腹经纶,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步入仕途,不能以学问经世致用。他们遍及全国,形成了一个各地文人的人、信息、知识的网络。这个庞大的网络里不存在等级、阶级差别,是一个可以自由出入的开放的小社会。在幕府舆论禁锢信息垄断的情况下,存在于相对来说超越阶层、出入自由的日本儒学者对于倒幕舆论的形成和维新思想的酝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佩利登陆日本的事件冲击波迅速波及到了日本各地的知识阶层,并很快达成共识,这与知识分子网络的舆论传播是密不可分的。这种情况下的儒学思想的传播实际上传播了包括学问在内的更多的信息。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日本主义发展道路,欧美文化的“洋学”被全面接受,儒学受到了空前冲击,维新启蒙思想家之一的福泽谕吉就对儒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但是儒学并未完全不起作用了,儒学中的理性内容不仅成为明治时代思想家介绍西方文化的重要媒介和建立日本新文化的思想基础。[1]而且在后来的日本现代化过程中,被吸收改造,起了积极的作用。

二、 后期水户学与尊王攘夷(倒幕——锁国)舆论

十九世纪,日本国内矛盾重重,幕府统治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而这一时期欧美列强把侵略的目光投向日本。1804俄国的烈扎诺夫(Rezanov)武力威胁幕府开国通商;1808年,英国军舰费顿号(Phaeton)开进长崎,自此列强以俄、英为首骚扰不断。幕府统治面临着内外双重危机。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中产生了一个试图把握时局的学派水户学。1661年德川光圀继任水户藩藩主。起用中国人、明末学者朱舜水治理朝政使朱子学在水户藩确立起主导地位,并演变成了历史上颇有影响的“水户学”和“水户学派”。接受朱舜水的建议,以儒家礼仪制定藩规;重实学,实行奖农政策;兴教育,搞宗教改革。使水户藩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民风淳厚,在各藩中享有盛名。德川光圀与朱舜水倡导的水户学,在日本文化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前期水户学是以朱子学的大义名分论为基础而建立的。而后期水户学是由藤田幽谷及其门生形成的独特的政治实践性学术思想。

藤田幽谷的著作《正名论》认为先有天地,后有君臣,有君臣而后有上下。“幕府应该尊敬皇室,诸侯应该尊重幕府,卿、大夫要尊重诸侯,然后才能上下相保,万邦和谐”。倡导尊王敬幕论。水户学的另一代表人物会正志斋写了《新论》一书,书中认为日本是神州,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因为作为天照大神之裔的天皇居住在日本,日本是“大地之元首”,只有日本能担当起执掌世界,皇化万国的任务。藤田幽谷的《正名论》和会正志斋的《新论》成为尊王攘夷的理论依据。

后期水户学重视民心民意,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会正志斋认为欧美列强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他们很会掌控人心,他们深知民心的威力,所以下大力气教化民众。具体办法是通过宗教来收揽民心。他还认为这其实类似神武天皇以来日本国古代祭政一致(政教一致)的方法。所谓祭政一致是指宗教与政治的一体化。在这种体制下政治领导者同时也是宗教领导者。而日本的现实是国家离政教一致的理想越来越远,民心骚动,国家缺乏统一民心的有效手段。这些让他感受到了沉重的危机感。尽管后期水户学中仍是崇尚自上而下的民主,但当时能提出重视和关注民众民心已是很大进步。

此后,德川齐昭封水户藩藩主,创立了藩校弘道馆,辅佐德川齐昭改革的人是幽谷的儿子,会泽的学生藤田东湖,它比理论家的父亲和老师更注重实践,他在《弘道馆记述义》中阐释了后期水户学的宗旨“尊王攘夷,敬神崇儒,忠孝无二,文武不岐、学问和事业一致。”把水户学的思想向藩内外传播。在后来的明治维新中,维新志士接受了水户学的思想,这成为“尊王攘夷”的思想基础和行动原理。形成了“倒幕——锁国论”,对统一舆论、进行变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经过了鸦片战争,黑船来航事件的冲击,在被迫开国的过程中,尊王禳夷思想提供了批判幕府外交姿态的思想基础,急速脱离了后期水户学的本来的目的:“维持幕藩体制”,站在了幕府的对立面。

三、 兰学的传播与反封建舆论(倒幕开国论)的形成

  “兰学是指江户中期至幕府末开国以前(1600-1867)”关于西方学问、技术或西欧形势的知识及其研究。[2]幕府末期的闭关锁国使曾一度兴盛的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几乎停止,只有与荷兰的贸易在严格限制下进行,剩余的着一条狭窄的通道维护着和西方的联系。“正如日、唐绝交后的平安末期一样,虽然出现了传统文化的鼎盛期,但以僵滞的封建秩序束缚下的国民生活为基础的江户文化,既然没有从外界注入新要素,就势必带上不自然的颓唐色彩,这样,一部分人便逐渐把憧憬的目光转向封闭、隔绝了的另一方,依靠仅存的通向西方文化的一条窄路,开始了摄取西方文化的能动的运动。所谓兰学(后扩大为洋学)的发达,就是其具体体现。”[3] 

幕府到1635年,已形成了所谓的锁国制。尽管如此,德川时代仍通过四个窗口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交往:通过长崎与荷兰及中国商人进行贸易;通过对马藩与朝鲜进行外交与贸易;通过萨摩藩与琉球往来和商品贸易;通过松前藩与北海道的虾夷族进行交往。其中与荷兰的交往最为频繁。禁锢锁国并未使日本人丧失与外国交流的愿望,这个善于学习的民族通过这些狭窄的通道,开始系统地研究西方的以自然科学为首的学问体系,被称为兰学。1771年,前野良沢、杉田玄白等在千住小原的刑场观摩了一次解剖手术,他们吃惊地发现,这荷兰文版的的德国着作里的解剖学图谱完全一致,决定翻译《解剖学图谱》“在还不怎么了解荷兰语言的情况下历经四年的努力,《解体新书》发行了。他们把自己的这种学问称为“兰学”宣告创立了一个和既存的完全不同的新的学问体系。”[4]

   幕府末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封建统治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当时的幕府为了挽救统治危机不得不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引进西方文化;任用人才;奖励实学;发展生产。这无疑为兰学的传播发展提供了温床。兰学如衫田玄白所说,“兰学犹如滴油入水而布满全池。[5]这种兰学文化的勃兴,冲击了日本以汉文为中心的学术知识体系。   兰学者经常聚集在一起,交流学问,针砭时政,形成一个以渡边华山为核心研究兰学的团体——“蛮社”。,兰学的广泛传播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引起了统治者的恐慌,尤其是司马江汉的“社会平等观“宣扬人人平等,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的等级秩序,触动了幕府统治的根基。一度遭到幕府镇压。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震动了日本朝野,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呼吁日本政府勿蹈中国之覆辙,1853年佩里入关,幕府领教了洋枪洋炮的威力,被迫开国,国内舆论一片哗然,知识分子阶层中强烈要求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增强自身实力的呼声日益高涨。同时国内农民暴动风起云涌幕府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在这种形势下,幕府也被迫全力扶植以西方近代军事科技为主的洋学,兰学又一次兴起并逐步扩展到以学习西方军事科技、社会科学、政治思想为主的洋学阶段。

将洋学研究范围扩大到政治领域的人是横井小楠,他肯定了欧美国家的政治体制并积极倡导在日本实施,横井小楠重视舆论,认为国家大事要广开言路,听取大家的一,公众的言论,在大家都能接受的条件下再做决定,应从德川家的“私”政治向“共和政治”转换。此后的加藤弘之、福泽谕吉等人更进一步的研究了西方政治制度。

兰学的传播使人们特别是洋学者们意识到封建制度才是阻碍日本前进的最大障碍,体会到只有向西方国家学习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先进科技和政治制度才是唯一的出路,这就是维新派中持有倒幕——开国论调的那一部分人的思想源泉。“兰学的传播还引起了革新思潮的发展,西学传布迅速从自然科学扩大到社会科学,先进知识分子与革新势力迅速结合,形成了革新运动,借助农民运动的力量,发展为革命斗争,引导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6]

 儒学的传播使日本人摆脱蒙昧,走向文明,为明治维新时期舆论的形成提供了知识基础,日本儒学者特有的自由的知识分子网络又为这些舆论的传播提供了方便。后期水户学的思想成为维新变革中“尊王攘夷论”的理论依据;兰学的兴起和发展把舆论逐渐引导到“倒幕开国论”方向去,成为倒幕开国论的思想源泉。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维新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最终取得了变革的成功。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



[1] 徐水生:《儒学与日本现代化新论》,载于会议论文集:《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 84页。

[2] 王兵:《兰学的早期发展》,载于《科教文汇》20072月下半月刊,第190页。

[3] 靳丛林、陈泓.、张福贵译:《外来文化摄取史论——近代西方文化摄取思想史的考察》,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8月版,第60页。

[4] 佐藤弘夫:《概说日本思想史》,ミネルブ书房2005年版,第195页。

[5] 衫田玄白:《兰学事始》,岩波书店,1982年版,第182页。

[6]吕万和:《西学与明治维新》,载于《天津社会科学》,1984年第1期,第78页。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广而告之】进入binance 币安交易所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