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4日星期日

从《南国早报》看南宁城市文化

作者:陈羽峰

  • 大众传媒与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是城市在发展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用以指导城市发展思想、行为准则的隐形或显形的价值体系。城市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分支,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1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城市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赖于大众传播。在现代化的信息社会里,大众传媒已经成为现代城市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大众传媒通过对信息的把关,有选择的传播信息将城市文化、尤其是城市精神和规范传承下去,从而形成一个城市独特的文化内涵。 此外,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其本身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受城市文化的影响,同时又通过传播信息推动城市文化的不断发展。

二、从《南国早报》看南宁的城市文化

《南国早报》是广西日报社主办的省级晚报,自1995年10月创刊至今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它集思想性、消遣性、知识性、 趣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以信息丰富,社会新闻及时,版面精美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经过15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广西的强势主流媒体。作为南宁“土生土长”的媒体,《南国早报》见证并记录着南宁城市及城市文化的建设发展进程,从不同角度呈现南宁的城市文化,并成为传播南宁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 开放、包容性的南宁城市文化

首先,城市文化的核心是城市精神。城市精神依托有形的物质文化而存在。在各样的物质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即是饮食文化,南宁的饮食文化可谓很好地诠释了南宁的开放和包容。“最能打动人心的是南宁你海纳百川的包容心-南宁不排外,能够容纳来自五湖四海的各色人群与事物。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南宁形形色色的粉面,南宁在保有了自己的特色老友粉、八仙粉等传统粉面之时,也不乏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色粉种,近的有桂林米粉、柳州螺蛳粉、宾阳酸粉……远的有来自贵州的花溪牛肉粉、西安凉皮、四川酸辣粉、云南过桥米线……这些都被广泛接受与喜爱”【2】《南国早报》也在日常报道中呈现了南宁饮食文化的多姿多彩。《南国早报》每周三出版的“食周刊”就是一份特别为各种饮食定制的地图。食周刊每期主要由三个子栏目构成:本期重点、读者互动、早报热线。本期重点每周的话题各不相同,内容涉及养生、传统名食以及特色饮食、本土饮食习俗……但在不同的报道中,各地饮食的介绍,包括其功效、做法、特色等的介绍却都是必不可少的,这对各地的饮食文化在南宁落地生根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以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有利契机展示南宁的开放和包容。南宁作为广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连接东南沿海和西南内陆的重要枢纽,南宁充分地运用了这一“区域性”优势,适时地推出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以及大地飞歌的品牌,之后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每年还举办丰富多彩的“美食节”、“汽车展”。《南国早报》通过全程跟踪报道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盛况,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开放、包容的南宁。正如新华社评论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所显现出的包容胸怀,让中外客商对南宁这座城市产生了认同感,城市魅力倍增” 。

(二) “能帮就帮”的互助精神

大众传媒对城市文化的另一个影响体现在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上,媒体通过传播政治制度、行为规范等,让公众形成和认可与城市相关的规范,并能在这样的规范之下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同时,大众传媒根据时代的需要有选择地报道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人和事,有选择地集中报道某类新闻题材,促使公众日益加深对城市文化的认识,形成一种有利于城市发展的普遍价值。最终潜移默化地构建城市的核心价值观,又通过报道践行城市核心价值观的公众的言行来为公众树立榜样,使更多的公众参与到其中来,直至深入人心,从认可到认同。

《南国早报》一直坚持“心连寻常百姓,情系千家万户”的宗旨,大力弘扬“能帮就帮”的互助精神。

首先,表现在《南国早报》对相关社会议题的设置上。议程设置理论表明:大众传播中愈是突出某议题或事件,公众愈是关注此议题或事件。议程设置是舆论导向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传媒通过有选择地新闻报道来把社会注意力和社会关心引导到特定的方向。

2008年2月25日“八桂义工”征集令在《南国早报》发布,2008年3月2日《南国早报》开始推出“八桂义工”的系列报道,至2010年8月已经有170余篇“八桂义工”的报道见之报端。重点报道了义工的一系列善义之举,为人们展现了真善美的道德规范。如《“我的名字就叫‘义工’——“八桂义工”协助邕城绿化工人修剪枯枝》、《爱心“治愈”居民百余“生病”小家电——八桂义工”昨日首次走进社区》、《用心烹调佳肴 寿星喜过生日 ——八桂义工走进敬老院》……一系列的内容,而且这些报道都是持续、不间断的。关于义工的报道一方面让受众知道在我们生活的城市里有那么一些普通人,但他们利用空余时间做着一些看似简单却需要用爱、用恒心来完成的工作。另一方面引导人们关注弱势群体,并通过义工的行动间接上起到一种榜样的作用,且导向明确地告诉受众:咱们的城市里不缺少善义之举,虽然这些行为“小”但却值得整个社会学习。

其次,“市民之声”栏目的开办。“市民之声”应该是《南国早报》极具竞争力的一个特色栏目,栏目明确指出是“公众交流的第一平台”。“市民之声”主要包括了以下一些子栏目:热线追踪(广西新闻奖名专栏)、追薪连线(广西新闻奖名专栏)、有苦难言、环境扫描、消费奇遇、有图有真相等。在每周一至周五有两个版面留给了市民之声,周六和周日则有一个版面。除了以上这些相对固定的子栏目外,还会根据不同的内容编辑成诸如“早报帮问”、“市民互助”、“热线报警”小栏目。以上这些栏目从名称就可看出“它们”的亲民性,而这些栏目中的内容涉及到普通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内容有时虽然显得琐碎,但却是和普通人利益相关的。

传播内容的框架理论表明,文本框架也就是传播内容的呈现形式,而“语态就是新闻文本框架的重要内容,简单说即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报道新闻、安排文本结构。”【3】作为都市报其新闻报道的语态应该是轻松、具有故事性的,同时也应该是感性和生动的。以2010年9月22日的市民之声的部分内容为例,“有话就说”就说了以下小事:《无奈:路灯不亮摔一跤》、《无语:肇事车主扬长去》、《郁闷:带路被骗1000元》,无语、无奈、郁闷都是感情色彩较浓并且是较为生动的词汇,而叙述时所用的都是第一人称“我”,从某种程度上拉近了与读者的心理距离。

此外,“天天315”、“热线追踪”和“追薪连线”几个栏目则更加直接地通过媒体的社会监视的功能,帮助普通百姓维护自己的权力。这些栏目的呈现形式基本包括标题(通常也是遇到的问题)、讲述者(具体讲述遇到的问题)、记者连线、最后则是连线之后的反馈。这种呈现方式有受众、受众所述对象还有通过记者(媒体)后的反馈,其实是充分尊重来电反映问题的受众的表现,间接上他们会在心理上有自己的问题被重视、被认同的感觉,即使最终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但也会在情感上对媒体有更强的贴近与认同,这会影响到他们对媒体的印象以及选择。

三、《南国早报》对南宁城市文化呈现的不足

包容、开放以及“能帮就帮”的互助和谐的城市文化无疑是《南国早报》呈现的南宁最突出和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但显然还不能完全折射南宁的城市文化。

第一,民族内涵呈现不充分。南宁,是一座拥有1680多年历史的南疆重镇和文化古城,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灿烂文化,其中不乏具有本土特色的人文积淀;除此之外,南宁还有更多的原生状态的文化素材可供开掘,这就是壮、瑶,苗为主调的、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

作为广西自治区的文化中心城市,南宁城市文化从内容到形式都应尽可能多地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采掘、整理、保留与补充在关于民族特色内涵的挖掘和呈现中,作为媒体就应该充分发挥其宣传功能,弘扬和保护具有本土特色的民族文化。然而,《南国早报》在民族文化上呈现得并不充分,虽然在2009年报纸推出了专门解读广西民族地区的系列报道——《风情广西》、《探秘广西》、《山水广西》等,但类似于此的特别是针对南宁的特色民族文化的报道却鲜见之报端。另外,《南国早报》也有关于一些彰显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报道,如节庆报道,关于横县“茉莉花节”的报道、宾阳“炮龙节”的报道、传统的壮族“三月三”的报道等等,这些报道一方面确实传播了南宁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但另一方面由于报道的“节令性”强,加上报道中重点涉及到的几乎都是较表面的内容,如报道节日盛况,因此,其实并不能从根本上挖掘节日的内涵和呈现出的新特征,也就不能从根本上起到保护民族文化的作用。

第二,对绿城南宁,绿色文化的呈现较浅薄。南宁素有“半城绿树半城楼”花园城市盛誉,绿是南宁的城市底色。但是,绿城南宁目前却还没有形成与之相应的,以“绿色”为主题的文化内涵,这使得满城绿色较为浅薄,每当媒体上提及“绿”也是指南宁“南宁青山环城、碧水绕城和绿树融城”,强调城市在自然景观上的满眼绿。此外,《南国早报》作为广西发行量最大的都市报在其日常新闻报道中并没有对“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很少有涉及到“绿城”的相关议题,因此,在日常新闻报道中很难表现“绿城”的真正内涵。绿城是一个品牌,媒体在报道时更应该丰富人与自然相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统一的生态文化内涵。

四、提炼南宁城市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呈现南宁城市文化

大众传媒是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城市文化塑造和传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南国早报》能否有效地塑造、传播和传承南宁的城市文化,关键在于《南国早报》对南宁的人文历史和发展方向是否有清晰的认识,并能准确理解城市发展的内涵。传媒对城市文化的理解基于城市的传统历史文化以及现实的发展定位。

因此,首先,从政府层面而言,其应该根据城市的历史传统与定位提炼城市的核心价值观。有了价值观和理念的提出,一方面给城市市民提供了行为参考,另一方面也为媒体塑造和传播城市文化提供了指导标准。

南宁的城市精神应该是什么?2006年8月,原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在巡视考察南宁市时强调指出:“塑造城市灵魂……南宁市应当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着力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魅力形象,努力发展具有时代气息、民族风格、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4】开放、包容、具有民族风情无疑是南宁这座南疆城市的突出城市精神。

其次,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中《南国早报》应该根据南宁的城市精神合理地设置议题,有规划、长时间地对某类人、某类事进行报道。《南国早报》除了继续设置开放、包容的南宁城市文化的议题外,更应深刻理解“绿”的内涵,按照“绿”的核心,制定相应的传播计划,根据传播计划和目的的需要,有意识地选择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作报道。如是否可以经常报道一些践行环保、低碳等绿色生活方式的典型人物?是否可以在绿色通道等展现城市文明的环节上,多报道城市的绿色通道的相关建设?是否可以在原有栽花种树的基础上,报道“绿色”的维护等相关议题。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指出,“二十一世纪的区域竞争,将以文化论输赢。”【5】城市文化无疑就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在塑造和传播城市文化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如果大众传媒在塑造、传播、传承城市文化中,充分规避不确定因素,理性认识自身的不足,合理解读一个城市的历史人文和现实状况,适时设置议题和组织报道,那么,就能使公众更容易接受城市文化,也就更容易使他们将文化内化在自己的日常行动中,久而久之,城市也就具备了较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1】张健康:《大众传媒对城市文化的建构》,当代传播,2006年第一期

【2】蒋艳玲:《二十年后的南宁,你更包容》,南国早报都市副刊,2008年12月28日

【3】路春燕、张洪忠编著:《大众传播学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赵岐阳:《刘奇葆:抓住机遇 把南宁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城市》,

广西日报,2006年8月3日

【5】张艺:《城市品牌建设与城市文化研究》,商场现代化,2009年第一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广而告之】进入binance 币安交易所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