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2日星期四

论经典诗文诵读对构建和谐语言生活的意义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人与人、国与国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对于人们语言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的展开对于构建和谐语言生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人们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和人生观都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经典 诵读 语言生活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的社会生活变化巨大,城乡之间、国内外之间交流频繁,信息传播方式日益多元化,人们的语言生活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新的语言现象层出不穷,语言观念日趋开放、多元,在这样的形势下,人们对普通话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提高的自身语言能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正如国家语委主任、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同志在2009年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构建和谐语言生活的任务愈显重要和迫切,这是语言文字工作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的重要体现,也是今后一段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奋斗目标。”[1]为此,国家对语言文字工作者提出要求:“结合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发展新的工作增长点。”[2]

国家语委从2007年开始启动中华经典诵读活动,2008年开始与传统节日相结合,发展为全面展开的群众性“中华诵·经典诵读”和“中华赞·诗词歌赋创作”活动,受到了全社会的响应。诵读经典与推广普通话相结合,既能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又能够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语言文化素质,因为“诵读经典的过程,就是学习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过程,也是受到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的过程。更是重拾经典、复兴中华文明的过程”。[3]

  • 经典的人文价值与文化内涵

何谓经典?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经典是“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这个定义给出了经典具有的品格,是它的权威性和超时空性。北京师范大学刘象愚教授从许慎的《说文解字》入手,考证了“经典”在中国文字的发展历程。他认为,按照《说文》段注的解释,经由表织物的纵,引申出“规范”、“标准”等义。“典”原是册在架上的意思,指“五帝之书”,即所谓的“三坟五典”。“经”与“典”二者结合,经过漫长时间的演化,才有了“经典”的现代意义。清华大学王宁教授从西方对于经典的原初解释及发展做了考证,他引用美国学者约翰•吉勒理的解释 :“经典”从古希腊词Kanon衍生而来,其意义是“芦苇杆”(read)或“钓竿”(rod),用做测量工具。后来,Kanon这个词逐渐发展成为其衍生义“尺度”(rule)或“法则”(law)。这个对文学批评家有着重要意义的词首先出现在公元四世纪,当时被用来指一组文本或作者,尤其指早期的基督教神学家的圣经一类书籍。[4]此番考证的结果,说明了“经典”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即公认的权威性、内涵的丰富性和时空的超越性。

另一些学者也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经典是指那种能够穿越具体时代的价值观念、美学观念,在价值与美学维度上呈现出一定的普适性的文学文本。它体现了文学文本作为历史事件对当下生存主体在美学维度上产生的重大影响,体现了作为个体的文学文本对历史的穿越。表现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与文化语境中就是那些在该语境中处于中心地位,具有权威性、神圣性、根本性、典范性的文学文本。”[5]同时,认为文学经典“是具有丰厚的人生意蕴和永恒的艺术价值,为一代又一代读者反复阅读、欣赏,体现民族审美风尚和美学精神,深具原创性的文学作品。它们是文学史的支架和龙骨。”[6]综上所述,经典,尤其是文学经典,其内涵应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和审美体验,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揭示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性意蕴,并能实现超越时代、民族之间的交流。

经典对于我们的意义何在?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经典能够:“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7]可以穿越时空,长久地散发魅力,可谓:“是以往者虽旧,馀味日新。后进追取非晚,前修久用而未先,可谓泰山遍雨,河润千里者也。”[8]正因为如此,经典才有鼓舞人心的审美力量,感发并激励人们行端品正,而这样的品行,又反过来由经典记载,传之后世。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也极为看重经典的价值,并以此来对抗越来越喧嚣的文化多元主义对经典的解构,他认为文学经典对于我们的最终意义在于使人类认清自身的命运,“莎士比亚或塞万提斯,荷马或但丁,乔叟或拉伯雷,阅读他们作品的真正作用是增进内在的自我成长”,“没有经典,我们会停止思考。”[9]当代美国学者列奥•施特劳斯从价值等级来展开论述。他说,由于我们的不足,我们需要和伟大的心灵交流,而最伟大的心灵就是我们最终的老师,“自由教育在于唤醒一个人自身的优异和卓越”,“这种哲学化思考首先且主要地在于倾听伟大哲人之间的交谈,或者更普遍更审慎地说,在于倾听最伟大的心灵之间的交谈,因而也在于研读那些伟大的书”。[10]所以,经典是民族的财富。经典的文学作品最能表现某一时期甚至一个时代全社会的人生观感,是一个民族的思想、情感、创造力、想象力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阅读经典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培养、自我成长的过程。经典的文学作品,因其丰富的人文价值和文化内涵,才能长久地感动我们,培养我们的人格,端正我们的品行,激励着我们追求真善美,让我们将优秀的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 诵读文学经典,有助提升人们的语言文化素质

中国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史 ,先秦诸子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现当代文学名篇……,文学经典聚集了古今文化的精华,融会了大师的真知灼见,富含人生哲理和生命体悟。它们无不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和语言,表达着作家对人生与自然的所思、所感、所悟。阅读这些经典名篇会让我们感到喜悦、痛苦、震撼、沉思……。总之,是一种心灵的碰撞,生命的交流。

“诵读”的含义在于读出声音,如朗诵或背诵,即熟读成诵。这首先是一种语言的训练过程,其次,还是一种鉴赏活动,更为重要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提升。中国古人提出“涵咏”,即是反复吟咏讽诵。金代元好问在《与张中杰郎中论文》说:“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强调的是通过诵读去领略其中的真味。古人读诗强调从诵读吟咏入手去感受作品的韵律之美,进而领悟作品的深层意蕴。如《乐记》中说:“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咏歌之”,说的也是这个意思。与诵读相关联的,中国古人还强调对诗歌的“妙悟”。妙悟作为一种鉴赏方法,强调的是“不涉理路,不落言筌”,凭借心灵的体验和感性的直观去把握诗之真味,它摆脱了文字的羁绊,与读诗者的生命体验相结合,穿透作品的表层意象,寻觅与咀嚼隐蔽在表象后面的深层意蕴,欣赏活动也随之达到了高峰。

诵读文学经典在当代更具有重大的意义。当代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愈加频繁,对于语言的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获取知识、学习文化、参与社会劳动、人际交往都需要正确地使用语言,特别是标准语言。诵读文学经典与推普工作结合,能够加强人们对于普通话的训练,提升人们的语言文化素质,更好地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尤其是能够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能够正确地表达自我,准确地接受信息,更好地服务社会。语言素质的提高,又与全社会综合素质的提高密切相关,语言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语言文字工作。上世纪50年代中央就确定了“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字规范化”为语言文字的三大任务;80年代,又确立了新时期语言文字的工作方针:“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政策和法令,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继续推动文字工作改革工作,使语言文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进入21世纪,语言文字工作与科教兴国战略紧密配合,为提高全体国民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的展开,无疑是语言文字工作在新世纪构建和谐语言生活的一个重大举措。

  • 诵读文学经典,可以传承文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阅读和体验文学经典,对于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精髓,提高人们语言文化素质和道德品质,建构精神世界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将诵读文学经典与推广普通话相结合,对于传承文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意义重大。正如教育部办公厅2009年2号文件中指出:启动2009“中华诵”、“中华赞”活动,是“为充分利用这一弘扬传承传统文化和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的有效载体,发挥其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在青少年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11]

目前,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已经得到全社会的响应,许多大中小学都建立了诵读基地和诵读社团,不少学生也真正从这一活动中获益。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在文学与法政学院成立了诵读协会。社团的宗旨是:诵读古今美文,弘扬传统文化,品味中外经典,提高人文素养,推广诵读文化,丰富师生课余生活,为繁荣校园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从2008年开始,每年暑假以诵读协会作为协办单位开展了关于推广普通话、传播诵读文化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成员在老师的带领下,分别到徐州市铜山县刘集镇小学、睢宁县南门中学、大吴镇运河小学展开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并与师生进行交流。他们还深入到农民家中体验生活,展开普通话使用调查。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也从经典诗文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广大师生深刻感受到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意义。首先,大学生深入基层,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毅力,进一步增强了大学生融入社会和实践的能力。在农村中小学中进行普通话推广和诵读活动,关注农村未成年人,提高了社会对农村未成年群体发展的关注度,大学生与农村中小学生的交流大大激发农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其树立远大的理想;其次,活动的展开对于提高新型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快和谐农村的建设步伐十分有利;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活动使他们了解新农村建设成果,感受改革开放新风貌,分析新农村建设给农民带来的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变化;再次,通过深入推广诵读文化,尤其是学生深入到农民家中调查访问,既激发了村民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又提升了村民语言文化交流的能力,活动也宣传了中国语言文字工作政策,对构建和谐语言生活,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升村民语言文化素养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事实证明,文学经典不仅具有典范的意识,还具有崇高价值的承载,它是作者生命的燃烧,体现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在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中,我们要真正做到发挥“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的作用,努力发掘经典诗文蕴含的丰富资源。比如,脍炙人口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者所宣扬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影响了整个民族文化和精神活动的走向,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我们需要在此基础上,为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新的内容,激励学生敢于自我超越、顽强拼搏,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实现自身价值。又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个人的修养、责任心、国家精神的强调等等,能够培养学生一方面有独立的人格意志,有健全的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有高尚的趣味和情操;另一方面对个人、家庭、国家、天下有一种责任感,对人类的命运有一种担待,从而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合格公民。像《论语》中的智慧、《史记》中的历史精神、《炉中煤》中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红旗谱》中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经典文学中的优秀资源有待我们不断的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有待我们激活,使之在今天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纪念会讲话中指出:“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影响”。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它关系到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将经典诵读活动纳入语言训练中,并与传承中华文明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共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使传统中华文化中的有益成份为子孙后代所传承,使经典流传于后世,成为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和谐发展的推动力,从而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和中华民族的复兴。

参考文献:

[1][2][3]赵沁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语言生活,提高国民语言文化素质》,《语言文字》2009年6期,第3页,4页,5页。

[4]转引自王青:《消费时代经典的解构与重构》,《电影评介》2006年22期,第7页。

[5] 刘晗.文学经典的建构及其当下的命运[J].吉首大学学报,2003.(3).

[6] 方忠.论文学的经典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构[J].江海学刊,2005,(3).

[7][8]刘勰:《文心雕龙•宗经》,据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6页,32页。

[9][美]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页。

[10][美]列奥•施特劳斯:《什么是自由教育》,一行译,据刘小枫、陈少明主编《古典传统与自由教育》,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页。转引自王一川:《大学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版,第351页。

[11]教育部办公厅2009(2)号文件

作者:王青 张红梅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推普工作以城市为中心向农村辐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06SJB740019)阶段性成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广而告之】进入binance 币安交易所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