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8日星期五

新闻标题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作者:陈海英

摘要:以批评语言学为理论框架, 着重对不同新闻标题进行批评性语篇分析,试图找出报纸出版人或集团的价值判断与其标题之间的关联性。

关键词:批评语言学;新闻标题;语篇分析

对于每一种报纸来说,其文本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意义潜势,包括具体的语义范畴、主体位置、阅读位置、修辞方式、使用规则和惯例等;它们代表着不同社会阶层,表达不同社会群体和机构的意识形态。报纸标题短小精悍,是报道的核心,最能代表文本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不同类型报纸在报道同一新闻事件时,不同的新闻标题正是用来实现其不同意义潜势的手段,这些又与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存在着相互作用。[1]不同媒体的新闻标题的语言选择相当一部分源于语篇体裁或语篇类型的意义潜势,还有一部分则是发话人有意识要表达的,这种意识形态意义往往是由于说话人的文化背景、所受的教育、所处的社会阶层或地位、所从事的职业和所代表的利益等因素所不由自主地或无意识地表达出来的。

对于同一事物,由于观察角度、立场、态度的不同,从而产生不同形式的语言表达。在新闻作为信息的传播过程当中,新闻所承载的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以及相应产生的新闻倾向一直是新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语言作为信息的载体,在表达新闻的内容的同时,也间接地表达出媒体对待新闻事件的态度和媒体在处理其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时所采取的方式。批评语言学就是利用语篇分析并结合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透过语言分析的表层来揭示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包括语言对意识形态的影响及意识形态对语篇生成的反作用。对这个问题的深入讨论,不仅对修辞语用等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报刊媒体等制作标题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我们以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报纸或媒体如英国的《卫报》,美国的《华盛顿邮报》,CNN,中国的《人民日报》、《参考消息》、新浪网及部分晚报、都市报为研究对象,以韩礼德(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标题语篇分析的指导理论,[2]分析新闻标题的语言选择异同、产生的原因及影响,试图找出报纸出版人或集团的价值判断与其标题制作之间的关联性。

首先,我们以 2010年7月17日各大媒体对伊朗清真寺爆炸事件的新闻报道标题为例,以下是七条报道标题,括号内为小句的及物性关系过程(因为概念功能是所有语言都具备的基本功能,可以同时用来分析英语和汉语的句子)。

  1. 伊朗发生两起自杀性袭击事件死伤300余人 (存在过程)——人民日报
  2. 伊指责西方为清真寺爆炸案罪魁 (言语过程)——参考消息
  3. 伊朗指责美英两国幕后支持清真寺自杀袭击(言语过程)——新浪网
  4. 伊朗清真寺遭人弹袭击 伤亡百余人 (物质过程) ——CCTV新闻
  5. Iran attempts to connect U.S. to deadly blasts in southeast (物质过程) ——华盛顿邮报
  6. Deadly blast in Iran caused by munitions (物质过程) —— CNN
  7. Iran accuses US and UK of supporting group behind mosque attacks(言语过程)——卫报

上述标题尽管都是对同一事件的报道,但是报道来源不同,所用标题也各不相同。可见,同一意义,不同报纸的标题会选用不同的话语形式表达。由上表可见,《人民日报》的标题所用字数较多,同时包含的信息也是最为详尽的,提到了事件发生的次数(两起),造成的损伤(300余人),还有事件的性质(自杀性),标题小句的及物性系统体现为存在过程,存在过程表示某物存在于哪里,通常没有主观感情色彩的介入,只是对客观事实的叙述。这个标题客观地说明了“在伊朗有这样一个事件及其带来的结果”,不存在立场偏颇的问题,并且尽可能多地包含了消息的其它信息,是比较客观公正的。《参考消息》的新闻一般来自外媒,或是对外界媒体的翻译、编译。《参考消息》中的新闻标题采用了伊朗的简称,并用一个“西方”来模糊指代中国读者都明白的“英美”,采用的是言语过程,言语过程是通过讲话交流信息的过程,主要动词除了“说”、“告诉”这类客观的动词,还有诸如“谴责”、“表扬”、“赞同”这样带有褒义或贬义色彩的动词,后者通常会成为发话人介入自己感情判断的手段,因此《参考消息》作为这则新闻的发布者,意在转述伊朗的态度。通过新闻标题的制作,告诉读者《参考消息》的立场是同情伊朗的。

新浪网的新闻更像是《卫报》的新闻标题的完整翻译,采用的也是言语过程,与《参考消息》不同的是,新浪网的标题更直接明了,由此我们也可以判断它的立场。由于网络新闻的标题和内容并不在同一页面上,这样网络标题在制作方面就需要在版面允许的范围内尽量表述详细,甚至不惜加些渲染,以吸引读者点击标题细读二级页面的详细报道。中央卫视新闻频道的标题,采用的是物质过程,因为电视新闻的播出与画面是同步进行的,所以电视新闻标题多采用物质化过程,增加事件的动感和时效性。《华盛顿邮报》当天的新闻标题虽然也采用的物质过程,但该小句的表示物质过程的动词的选用却很有戏剧化,attempts有“试图,企图,想……”的意思,这个词的选用表明了该报纸的政治立场:维护美国政府的利益;认为伊朗的指责是一种“企图”,是没道理的。

而CNN(美国有线新闻网)的报道则通过被动语态的使用,大大降低了行为或过程的动作感。在英语里,表示动作或行为的被动态结构与表示状态的系表结构之间有时只有一步之差。CNN的新闻本来可以像当时的其它媒体那样把该事件表达为一个突出动作者或环境的物质过程。但报道者却把这一新闻简单地用一个caused就把惨烈的爆炸和简单的物质原因联结在一起。其结果,“Deadly blast”变成了主位,munitions的角色由纯粹的工具变成了行为者。其次,把“Iran”这个命题置于介词短语中,放到了句子中间。在英语的句子结构中,中间位置最不引人注意,所以说话者通常把表示次要信息的成分放到此处。这样无疑大大削弱了该地点的重要性。最后,选择被动使得过程的行为者不再是“某人”,而只能是“munitions”,即导致爆炸的不是某个人、国家而是炸药。被动化是主题化(thematization)的一种手段,它把表示受事的宾语成分移到句首,充当有标记主位(marked theme)以突出该成分所表达的信息。

相比《华盛顿邮报》和CNN,英国的《卫报》在报道这一事件时所使用的标题更加客观公正,标题选用的也是物质过程,主要动词是accuse,突出表现伊朗对此事件的态度,并且它毫不避讳英国也是伊朗认为的罪魁之一的事实,仍然客观地写进标题中。从上述分析中就可以发现,意识形态会影响到语言运用,语言也会被控制传播媒休的权力阶层用来传播强化自己的意识形态,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在语言运用中,发话人总是故意利用各种表达方式来歪曲事实。欺骗受话人,以达到某种目的。总体来说,新闻报道的主要特点还是要客观公正的。

张磊认为“新闻话语本质有三大形式:一是叙事性新闻话语,即客观真实地报道新闻,而不是虚假的言说,这是新闻话语内在本质规定的表象之最低形式;二是意见性新闻话语,即新闻话语在叙述某种客观事实时,还具有表示态度、发表意见功能;三是意识形态话语,没有一家新闻媒体是没有自己的立场和主张的,更何况新闻的本质属性和新闻话语的本质属性也要求其在适当的时候维护公正、客观、准确的意见和意识形态。”[3] 

2010世界杯的报道也能突出说明这个问题,在世界杯6月16日的巴西对朝鲜比赛中,各路媒体竞相报道,用词表达也各具特色。如下列标题:

  1. 巴西赢得比赛 朝鲜赢得尊重——新华社
  2. 巴西突围朝鲜防守以2比1取胜——美联社
  3. 足球王国艰难战胜朝鲜——法新社
  4. 零度激情——体坛周报
  5. 朝鲜1>巴西2——体坛周报

新华社的报道标题采用的是两个并列小句,分别用事件的两个主要参与者(巴西、朝鲜)作为主位,而在谓语动词的选择上则用了同样的动词“赢得”,虽然“两军相战”,必有赢输。这样我们就可以推测,报道者对双方的态度都是积极的,认可的。报道的标题就奠定了报道的基调:比赛的输赢不重要,还有比比赛更重要的,那就是尊严,所以从这方面来讲,朝鲜作为赛场上的失败者,却仍然通过自己的努力表现赢得了观众的尊重。从美联社的报道标题上,可以看出它的报道更倾向于对细节和整个赛事的客观报道,标题句子的主位是赢得比赛的巴西,而朝鲜则是述位,谓语动词“突围”告诉读者巴西的胜利并不轻松,随后又补充了一个比分细节,来映证“突围”,最后才出现胜利的字眼。相比起来,法新社的报道就简单明了得多,标题的主位是“足球王国”而不是“巴西”,足见报道者对巴西的支持,但是报道也是本着客观的立场,如实报道不是简单的战胜而是“艰难战胜”。即便是同一报刊的不同记者在组织标题时,手法也各不相同,如体坛周报上的头版标题是“零度激情”,阅读完报道读者就可以领会到零度的几个含义,可以说标题非常具有艺术性。零度和激情相搭配,构成矛盾修饰法,极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而在该报纸的另一版面,仍然是对这件事的报道,标题采用的是一个数学公式:朝鲜1>巴西2,这个标题使用一个看似不成立的公式即把巴西和朝鲜的比赛结果报道出来,同时又加上了自己的评论或是观点,那就是朝鲜虽败犹荣,因为虽然是只有1个进球,但因其前面加有朝鲜,从而大于巴西的2(个进球)。

报纸的大众媒体的身份,决定了它一方面必须尽可能客观真实地报道新闻事件,反映客观事实, 表达大众的思想和情感;但是,另一方面,写作新闻报道的记者又是客观现实中活生生的人,不可避免地具有现实的主观情感,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总会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掺杂着个人的或者某一个群体的情感。作为消息来源的机构或个人,他们的意识形态或价值判断更容易在新闻报道中的语篇结构和语言组织上表现出来。这主要表现在表达目的和主题确定的前提下对言语进行选择,当然这种选择一定要建立在同上下文的内容和形式彼此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再如:

1.中国公司期待和好莱坞合作 (《华盛顿邮报》 2010.9.7)

2.好莱坞挖掘中国“电影金矿”(《参考消息》2010.9.7 )

上述两例标题反映了不同的意识形态对标题制作的影响,参考消息的文章是转自《华盛顿邮报》,也就是说,这篇报道的原创是美国的记者,他写作时,出发点自然是站在美国的立场上,所以报道的标题是中国公司期待和好莱坞合作,而《参考消息》的编译人员则是站在中国的立场上,把标题改为好莱坞挖掘中国“电影金矿”。主位和述位的位置对换,使得标题表述的语义有了微小的改变,那就是哪一方在主动向另一方靠拢的问题,按照《华盛顿邮报》的标题,我们是处于主动地位,是寻求合作的主动方,而在《参考消息》的标题里,美国则是主动方,而且是有目的的寻求合作因为中国的电影是他们眼中的“金矿”。

尽管报纸作为新闻媒体,要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报道新闻,但新闻的写作毕竟是由个人来完成,或者对待某一事件的态度必然会受报纸所有者的立场所影响,因此,即便对同一事件看起来相同的报道,经过对之进行批评性的语篇分析,我们仍不难找出存在于其后的政治形态、阶级立场的差异,这在不同国别的报纸标题中表现更为显著。同样,报纸的市场定位也会影响板报风格,如严肃的或官方大报,新闻标题选用的词语大多是通俗易懂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语,几乎没有生僻的、华丽的、新造的词语,在表达中一般不追求华丽辞藻,喜欢平实朴素、准确到位,也喜欢选用熟语和典故等,不但用词通俗易懂,而且结构凝练、简捷。地方报、都市报的对象大多是年轻人,对外部世界的变化反映快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在话语中,创新的词语丰富多彩,层出不穷,还常常可以见到方言或网言网语。如《警察“兄弟”为何火拼互殴?》(大河报2010.8.25),《借力情人节,影视“钱多多”》 (大河报2011.2.16)等。可见,在任何语言里,同一个意思,不同的交际主体、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交际目的和意图都会影响用来表达的语言材料或策略的选择。从语言学的视角对新闻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可以使公众看清话语中隐藏的权力和意识形态,提高他们对话语和语篇的敏感性和批判能力,并且有利于新闻语篇的意识形态的解读与研究。

参考文献:

【1】Fowler, R. Language in the News: 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the Press [M]. London: Routledge,1991

【2】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 [M]. London: Arnold,1994

【3】张磊.网络新闻的简洁性[J].新闻爱好者2006(6):43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广而告之】进入binance 币安交易所开户